又一“中国首单”落地上海港。4月10日,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旗下甲醇动力集装箱货轮“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Astrid Maersk)靠泊上海洋山深水港三期码头,上港集团旗下“海港致远”轮以“船对船”的方式顺利向其加注500余吨保税绿色甲醇。两船成功牵手,标志着国内首单“船对船”加注保税绿色甲醇燃料业务正式落地,上海港也成为全球少数同时具备绿色甲醇和LNG“船对船”加注能力的港口,进一步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
正值马士基首艘船舶挂靠上海港一百周年之际,这张“中国首单”更具含金量:顺应全球航运新趋势,船公司巨头与上海港的港航绿色低碳合作迈上新台阶,助力上海港打造区域绿色甲醇燃料加注枢纽,抢占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风口。
使用绿色甲醇每天可减少约280吨碳排放
数据显示,航运业每年约排放二氧化碳10.76亿吨,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3%。应用清洁燃料是航运业脱碳最重要的措施。目前,普遍认为具有应用前景的船舶清洁燃料包括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生物柴油、氢和氨燃料。
“综合来看,绿色甲醇是目前替代燃料的最佳选择。” 马士基北亚区首席代表彦辞(Jens Eskekund)告诉记者。2021年,马士基成为首家订购可使用绿色甲醇航行船舶的集装箱航运企业。“阿斯特丽德马士基”是马士基18艘大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队中的第二艘,该系列船舶计划于2024年至2025年交付并投入运营。
全新的 “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全长350.59米,宽53.3米,集装箱装载量为16592TEU。记者注意到,该新型船舶配备双燃料发动机,可以使用绿色甲醇和传统船用燃料航行。驾驶舱位于船头的设计,使其相比传统集装箱轮能够多承载2000TEU。据马士基介绍,相较于使用重油航行的同类船舶,该船使用绿色甲醇每天可减少约280吨碳排放。
“目前我们正在全球市场布局绿色甲醇燃料方面的合作,我们认为中国在速度、价格、规模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领先的优势。在上海港,重要的绿色甲醇基础设施已就位,将显著提升在全球港口的地位。”彦辞说。
抓住航运转型风口,上海港抢占弯道超车契机
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蝉联全球第一,上海港的“硬实力”不容置疑,但相比新加坡、伦敦等老牌航运中心,上海在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方面存在短板。当下,国际航运业走到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对上海港来说,无疑是一个弯道超车的契机。
“马士基公司在中国境内首次完成绿色甲醇‘船到船’加注服务,对上海港抓住国际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契机,率先布局新能源加注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航运处处长林益松说。
抓住风口,上海做了许多努力。
自2023年3月与马士基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上港集团积极推进上海港绿色能源中心建设,成立上港集团能源(上海)有限公司,旗下上海港致远燃料有限公司成为上海港首家绿色甲醇加注试点企业,并完成欧盟ISCC EU认证。 今年1月,国内第一艘、世界最大的绿色甲醇加注船“海港致远”轮历时113天完成改造后投入运营,接下来,该轮顺利完成加注全流程,以及绿色甲醇燃料补给和货物接手的各项测试。
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谈到,自2022年LNG加注业务落地以来,上海港不断探索多种船舶清洁燃料的应用。“此次绿色甲醇加注业务再次落地,标志着上海港已逐步形成多种绿色新型燃料船舶加注体系,进一步赋能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建设。”
不仅是加注服务,更重要的是,上海正在前瞻布局航运业绿色转型的良好生态。今年3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上港集团等共同发起设立绿色航运产业联盟,集聚绿色甲醇生产制备、船公司、船级社、碳捕捉、碳监测、碳交易等相关机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和绿色新能源标准制订和技术研发。
副市长张小宏出席加注仪式。
图:马士基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唐玮婕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