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涂满浓厚的油彩,身体包裹在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里,看不见他的真实面目,也猜不透他的内心世界——他就是小丑。
虽然马戏团的小丑用夸张的表演让孩子们大笑,可是从莎士比亚、狄更斯到好莱坞,从《戏王之王》、《鬼驱人》到《蝙蝠侠》,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的小丑却常常是捉摸不透的存在,甚至让人恐惧。
尽管牛津字典和任何心理学手册都没有收录这个词,但它的确是存在的,这个词就是小丑恐惧。看起来滑稽可笑,本该无伤大雅、逗乐小孩的小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让人害怕的呢?
——编者
尽管牛津字典和任何心理学手册都没有收录这个词,但它的确是存在的,这个词就是小丑恐惧。
有一些马戏团为了克服观众对小丑的恐惧心理,甚至邀请观众看小丑的整个化妆过程。小孩一直被认为是小丑的忠实粉丝,但2008年,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调 查了250名4岁到16岁的孩子,结果显示大多数孩子不喜欢或者甚至害怕看到小丑的照片。小丑是陌生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给人的感觉不是好笑,而是怪异。
当然,让人感到怪异肯定不是大多数小丑的本意。他们希望传递滑稽可笑的小丑形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欢愉。但是问题是,看起来滑稽可笑,本该无伤大雅、逗乐小孩的小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让人害怕的呢?
也许这一娱乐形式从它出现以来就是如此。
小丑,戏剧表演者的一种,常见于舞台、马戏团、嘉年华、儿童节目和生日会等。和诙谐者、说笑人、丑角和魔术师一样,数百年前就已流行开来,各个国家的历 史中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远在公元前2500年,侏儒小丑就在埃及宫廷里逗笑法老;在中国,史载说笑人优旃是唯一敢直言批评秦始皇造万里长城,并阻止秦二 世漆长城的人;在美国,霍皮族印第安人有一个传统,在庄严肃穆的宗教舞蹈仪式中,总会有小丑一样的角色出来“捣乱”,做出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在古罗马, 小丑是常备的,又唤作傻瓜;在中世纪的欧洲王廷,小丑表演是王室准许人们针砭时弊、嘲弄当权者的方式;而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欧和英国,小丑的形象都 和哑剧中的丑角一样,给观众的感觉是笨手笨脚,憨态可掬,惹人发笑。
但小丑一直有其阴暗的一面。毕竟,小丑的插科打诨都是对现实社会的影射。小丑嘲弄的是人类自身的病态,包括暴饮暴食、淫念还有其他各种出格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小丑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一直都是一种恶作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