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许旸
西方学界正在讨论并扭转哪些对中国的认知误区?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汇集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和“金砖之父”奥尼尔等41位西方学者访谈的新书《我们误判了中国》,首发即引起中外学界极大关注。国内有学者指出,这些西方学者长期深入研究中国、影响力颇大,曾客观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也具有面对中国崛起而承认现实的坦诚。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包道格曾说:“中国崩溃论已成笑料!”不少西方学者开始反思此前意识形态偏见所导致的对中国发展的误判,认为“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
西方解读中国的话语风向变了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提出“历史终结论”的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最近20年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所表现出的能量,经受住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当然,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体制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高效。”
纵览全书,令这些西方学者思路转变的主要理论支撑便是:中国崛起成了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了解中国”已成为把握当前全球格局动向的关键。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这本书来看,中国至少做对了这么几件事:一是中国没有照搬别人的模式,二是中国的战略规划能力,三是中国把重点放在高效率地解决人民最关切的问题上,特别是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这才让西方感觉他们陷入了今天的思维困境。
同时,张维为也提出,虽然西方开始对中国和对自己重新认识,但总体上看,这些认识并不那么深入,“西方中心论”仍在不同程度上继续主导着西方学界的思维方式。换言之,西方知识界主流还难以超出西方经验和传统来看待中国。正因如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西方主流社会恐怕还会继续误读中国和误判世界,对此我们要心中有数。
纠错能力值得中国学界吸纳
不可否认的是,多了解部分主流西方精英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我们未来与西方世界更好地互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提出,中国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伦理文化,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中国人比较习惯于在他者的视角中发现自己”。基于此,《我们误判了中国》恰恰就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一般来说,要准确全面地认识一个国家绝非容易的事,而正确认识当下迅速变化的中国尤为不易。不消说西方理论学界,就是本土学界在解释中国和世界时,有没有受到成见的干扰,能不能及时纠错更新思路框架,都需认真自省。金灿荣看好中国的纠错能力:“做好中国的事,说好中国的事,是中国人的分内之事。这些做到了,最终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就会趋向真实。”
《我们误判了中国》集中了西方一批长期关注中国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观点,他们看到了西方原有的理论框架,已经很难理解和解释中国的发展与趋势。这也给了中国学界启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指出,我们在观察他人总结“中国做对了什么”的同时,更要关注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演变路径,跳出既定成见,在纠错过程中推动中国话语的崛起。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