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1月货币基金的规模大幅增长了2054亿元,增幅高达27%。央行公布的数据也显示,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9402亿元,这其中互联网金融贡献不少。
不过,面对互联网“宝宝”们的挑战,银行也没闲着,已经采取各种措施逆袭。
银行出招应对“宝宝”
招商银行的“e+稳健融资项目”、建行的“善融商务”、工行的“天天益”、平安银行的“平安盈”、交通银行的“快溢通”、中行的“活期宝”,不难发现,这些近期推出的产品,从申购赎回的灵活性到具体的操作形式,都有了些许互联网的气味。
业内人士透露,有银行曾试图游说监管机构,希望出台政策限制非银行机构在互联网上发售基金。必须承认的是,余额宝们推高了行业的融资成本,各家银行不得不为此牺牲自身收益率来抢占市场份额,这对金融消费者是有利的。
当支付宝推出第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打通消费与理财的通道,并实质性地带动了背后托管银行的利润时,嗅觉灵敏的其他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找来合作方推出相应的产品。当产品规模达到一定量级时,银行又出于对市场份额的担忧,推出了连名字都相差无几的互联网概念产品,除此以外,券商、保险、信托行业也纷纷加入到同类产品的研发上。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功效是其工具性,提高了传统金融业的生产力。银行利用互联网,可以加快流转,销抵增速放缓、减少不良贷款、吸引更多理财客户。对于互联网巨头们而言,沉淀资金池大小、用户黏度是最重要的指标。两者如今不可避免地已有了实质上的“短兵相接”。近期,中信银行与北京银行为首的银行股率先完成了一次对互联网的逆袭。中信银行累计涨幅超过40%,虽然真实原因是中信银行通过内部改制,成为同行里销坏账率最多的金融机构,但不少市场人士解读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春风。
中信银行作为阿里巴巴的唯一监督银行和托管银行,借助余额宝规模水涨船高的托管费用及与阿里更深度的金融业务合作,给了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
北京银行则宣布与小米科技签署移动互联网金融全面协作协议,正式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合作范围包括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功能的移动支付结算业务、理财和保险等标准化产品的销售、货币基金的销售平台以及标准化个贷产品在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申请。
银行也能互联网化
银行能够互联网化,但互联网企业却不能金融化,这是互联网企业的先天不足。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BAT”三家的所谓互联网金融产品,几乎都是“渠道”。这和当年国美、苏宁圈地一样,只是把战场放到了网络,成本更低。而互联网做的事情不是通过拥有渠道赚钱,而是为了维持渠道贴钱。最多5%收益的货币基金,要贴到8%,钱再多也有枯竭的一天。
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最多是信息脱媒,往往到最后,它们会发现,脱媒之后谁也挣不了钱。
实际上,银行业是最早进行互联网化的行业。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无一不是体现。随着银行在互联网的重视,大多数银行都已在网上展开业务,比如四大行近70%的业务已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完成。互联网化并不是一件难事,哪怕做不来,收购一家互联网企业就行了,这一点银行更具优势。
文汇报记者 陈韶旭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