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离开河南老家到长沙读大学开始,我就开始伴随着春运的历程,亲眼目睹了近20年来的春运大变迁,由此也折射了我们国家最近20年来改革开放所绽放的丰功伟绩。
最初是1997年的寒假,长沙火车站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人山人海急于返乡的人员,一队队维持秩序的武警,老式的绿皮车从车门是登上不去的,得想办法从窗口爬进去,实在爬不上去,就只能再等下一趟车,爬上去的能在拥挤的走道或臭哄哄的厕所里找个位置站着,就觉得是一种荣耀。还记得那时候我们一群小老乡在车上不吃不喝,怕找麻烦,但下了火车,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寻找车站周围的烩面,那是河南的地点特色面食,外地吃不到,那个馋呀!
2001年之后我参加了工作,从遥远的豫西南来到了东部的大上海,每年春运回老家仍然是一种难忘的经历。记得当时只有一辆K282红色空调车可以乘座,条件比大学时代的绿皮车好多了,但此趟车途经5省市,需求量特大,购买车票依然是一种梦魇,基本每年都无法按时,只能在除夕夜伴随着一路的爆竹声回家;回家的路程也是一种磨难,从上海至南阳,要经历近20个小时的车程,百无聊赖的时候,就到6号车厢吃面,其实,吃面是假,打发时间倒是真的!到家之后肯定一头栽在床上,可是睡意朦胧之中,耳边依然是火车“哐哐”前行的声音,那床,感觉也像火车一样在左右摆动前行!
2008年之后,铁路逐步开始提速,春运也加开了大量的临列,购票较以往压力减小了许多,特别是近几年,高铁的建设大范围铺开,新开通的西宁客运专线也在老家的小县城设了一个站台。动车和高铁车况好,速度快,比以前舒适了很多。春节回家再也不像以前一样打冲锋,为了便于照顾小孩和家人,开始选择了比较舒适的臥铺,还能带着手提电脑看电影,夕发朝至,到家后不用休息就可以与家人、朋友欢聚!
最近这几年,因为上海乃至全国如火如荼的市政工程建设,回家的道路是越来越通畅,但我们春节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隧道建设正值关键节点,工作越来越忙,脱不开身。有时想想,还是放不下工地上的建设,就一咬牙不回去了。不过现在交通真的很方便,交通工具的选择也更大了:上海至南阳开通了国内航班,如果时间不充裕,可以奢侈一回“飞”回去。另外,由我们隧道股份总承包施工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也顺利实现了贯通,攻破了长达1500公里的沪陕高速全线通车的最后一个堡垒,我马上就可以带着家人从上海出发,全程高速,一直开到南阳老家的家门口,千里之行畅通无阻!去年国家又推出了高速公路免费通告的惠民政策,和老婆孩子一合计,索性咱就开辆车,一边开车,一边欣赏长江及沿途的美景,悠哉悠哉地返回老家。
随着今年春运的来临,我就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项目上的外来务工人员,一直可爱地奋战在我们虹梅南路越江隧道的建设工地上,难的回一趟老家。他们没有网络,不知道12306,也不会使用手机刷票,在紧张的忙碌工作中,还在为回家的车票操心,作为管理者的我们,能为他们平安回家做点什么呢?在我的倡议下,我们迅速成立了一个临时购票办公室,专项负责报名接待,安排了专项代购款和12306购票帐户,组织大学生第一时间上网为农民工兄弟抢票。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网络抢票大获全胜,为报名的兄弟们全部拿到了票!来自湖南湘西,贵州六盘水等边远地区的农民工兄弟拉着大家的手谢个不停,为了对来沪探亲的工人家属提供方便,我们又特意安排了免费的探亲房,一家一户,配备空调,让大家感受到天南海北一家亲的温情!
从绿皮车到自由行,从爬窗跳车到悠哉返乡,从通宵排队到网络购票,回家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条件也是越来越舒适,选择的交通工具也变的越来越多,我所经历的近18年的春运返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这最近20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我们国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生理念。通过这近20年的春运回家的点点滴滴,我也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回家的车票虽小,反映的却是我们国家日新月异,快速飞跃发展的现状,反映的是我们老百姓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社会现实!
文/罗志军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