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也出现各种乱象。比如,作为学历教育的普通高中,举办非学历的国际班(国际班的学生没有我国高中学籍),存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公办高中举办高收费的国际班,涉嫌国有教育资源流失,而对于这种高收费,不少家长颇有意见;选择上国际班的学生,也只有出国一条路,不能出国的话,在内地无法参加高考。
上海教育部门规范国际班,正是针对以上乱象。首先,将国际班纳入学历教育范畴,上国际班的学生照样有内地高中学籍;给国际班学生参加高考的选择,如果不出国,在内地照样可以参加高考;并对公办学校的国际班以明确的收费限制。
“要引进海外教材、师资,成本显然会更高,如果政府部门限定不得另收费,结果必然是国际班教育的‘空心化’、‘低质化’。”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也许政府部门的考虑是让公办学校知难而退,那么,还不如直接限制公办学校举办国际班,这从公办学校的办学责任角度是完全可行的——作为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应保障公共教育,而国际班则是差异化选择。
不能额外收费,也就意味着逐利的部分被“抽空”,公办学校为什么还要开国际班?本市一所试点国际课程班的公办高中校长表示,办国际班也是做教育,不能从商业利益角度考虑,而应从积累课程经验、助推本土课改的目的出发,公办高中尤应以此为动力。因此,要谨防把国际班办成对付“洋高考”的应试班。从长远来看,发展国际课程还是希望做到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际课程经验,深化高中课程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高质量的国际课程班才能生存并发展壮大,其他必将逐步走向萎缩。
文汇报记者 钱钰